为进一步优化矿井通风系统,超前谋划2306工作面收作封闭任务,自今年2月份以来,招贤矿业通防部超前谋划、严细安排、狠抓落实,截至4月5日八点班收作封闭任务圆满收官,为矿井持续健康发展添力加油。
统筹谋划“抠细节”
此次收作封闭任务面临诸多挑战。该工作面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自然发火期较短,加之开采过程中遗煤较多,为火灾隐患埋下伏笔。同时,工作面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巷道变形严重,给防灭火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不便。此外,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成为通防部面临的严峻考验。面对重重困难,通防部迅速行动,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前期准备阶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勘察,全面掌握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通风情况以及火灾隐患分布等信息,精心编制了《2306工作面收作封闭封闭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在通防部防灭火作战指挥室,一幅巨大的工作进度图悬挂在醒目位置,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责以及完成进度。从通风系统的优化调整,到瓦斯防治的精准管控,在线监控束管分析,人工检查,再到采空区注氮注浆措施的严格落实,每一个环节都被清晰呈现。同时,通防部提前积极筹备防灭火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施工过程中物资充足、设备完好。
闭环管理“优流程”
为确保封闭施工任务安全高效完成,该矿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密闭施工工艺及要求,超前防范风险隐患,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和运输安全措施,确保封闭任务有序推进。通防部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熟悉掌握整个施工工序、工作步骤、措施要求和注意事项,领导干部严格跟班、靠前指挥,认真执行施工前安全确认,确保作业现场安全可靠。运输期间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制度,各道岔和阻车器处设专人看守,运输安全设施齐全有效、声光信号灵敏可靠,设备材料码放整齐,不断提升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施工地点巷道支护,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强化施工现场气体检测,高空作业严格佩戴保险绳,加大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履职尽责,不断提升密闭工程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通防部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采用先进的注氮、注浆等防灭火技术,对采空区进行全面处理,有效降低了采空区内氧气浓度,抑制了煤炭自燃的发生。在通风保障方面,通防部的技术骨干们日夜坚守。他们深入井下,对每一条通风巷道进行细致巡查,确保通风设施完好无损,通风风量分配合理。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断变化的开采环境,振及时组织技术骨干多次调整通风方案,保障了整个工作面的通风稳定,为末采收作提供了坚实的“生命通道”。瓦检员、监测工时刻紧盯监测数据,利用人工检测和在线监测,对工作面及周边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瓦斯浓度出现异常,他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实时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够提前预判瓦斯浓度变化趋势,为瓦斯防治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外,通防部还强化了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经过连续奋战,通防部最终顺利完成了2306工作面收作防灭火封闭任务。经检测,封闭区域内气体浓度、温度等指标均符合安全要求,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消除。
技术创新降成本
本次收作封闭,通防部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在保障封闭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材料节约做足“文章”,实现了降本增效。精准规划,按需供材控源头,通防部在封闭工作启动前,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现场勘测,结合工作面实际尺寸、地质条件及防灭火工艺要求,精准测算各类材料用量,制定详细的材料使用计划。通过与设计部门、施工班组反复研讨优化方案,避免材料过度采购。例如,针对传统注浆封堵环节材料浪费问题,改用新型智能注浆设备。精准规划,科学选型,精准测算需求,结合工作面实际参数,运用专业计算模型与历史数据,精确评估防灭火材料用量,避免过量采购造成积压浪费 。例如,根据采空区遗煤量、空间大小等数据,计算阻化剂的合理喷洒量。在材料选用上,通防部大胆创新。经过反复实验与论证,选用新型环保、价格合理且防火性能优异的材料替代以往的高价灭火材料,在保证灭火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此外,对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进行科学规划,在封闭工作完成后,及时回收并妥善保管,以便后续其他工程使用,进一步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通过科学运算和对比,2306工作面2月24日至4月5日收作期间累计注氮量1075886m3,累计注CO2量242.3m3,累计灌浆量301m3,灌注碳酸氢钠40400kg,水玻璃79920kg。2306工作面收作材料费总金额80.49万元,较1303工作面收作,总金额减少了329.86万元。
通过此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招贤矿业公司在技术创新、成本管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实力的有力体现。今后,招贤矿业通防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高效、节约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更先进的防灭火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矿井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