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束光”
山东龙口:扈晓燕
时光如无声的细流,悄然在面庞上留下道道皱纹。当皱纹爬上眼角,有人为此黯然神伤,感慨岁月的无情;而有人却能从中洞察到岁月馈赠的智慧,我愿成为后者,在生命的长河中悠然前行。回望我十年的退休之路,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我以生活为砚台,饱蘸岁月的浓墨,用心研磨出超越年龄界限的华章。
回忆起为独子操办婚礼的那段时光,传统礼俗与现代观念的激烈碰撞,犹如一场精彩的文化调停。从古老的合八字仪式,到充满现代创意的婚庆公司主题策划;从庄重典雅的龙凤褂,到浪漫自由的旅拍婚纱,我在三书六礼的传统框架中,努力编织着属于年轻人的浪漫想象。当喜烛的光芒照亮新人幸福的面庞,那一刻,我深深领悟到:所谓传承,并非是对过往的简单复制,而是让古老的根脉萌发出充满活力的新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独特的光彩。
为了照顾父母,我走进敬老院,不仅是守护自己的至亲,更是想要给予和我父母一样的老人关怀与温暖。六年的晨昏交替,我在父母日益增多的皱纹里,读懂了生命那沉甸甸的分量。每日清晨五点,准时进行的翻身护理,那十七道工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温水擦身时温度的精准控制,鼻饲管流速的精细把握,压疮护理的黄金三分钟法则……在养老院的阳光房里,我曾目睹八旬教授耐心地教孩童背诵唐诗,那跨代际的对话场景,让我在尿布与药盒之间深深参悟:衰老并非生命的溃败,而是另一场需要尊严的成长礼。
踏上志愿者的征程,让我深感人世的冷暖智慧。2018 年深秋的义诊现场,我的听诊器在留守老人的胸腔中听见了时代的回声。在龙口志愿者协会的六年时光,我将丰富的护理经验转化为《助老手册十二则》,在家访贫困学生的笔记里,我也郑重地记下第 37 个“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老年公寓的饺子宴上,九十二岁的李奶奶曾教我:面团要醒三遍才筋道,正如人生需经沉淀方显滋味。
学习,成为了我银发岁月中的璀璨光芒。十年来,我取得的七本职业资格证书,是我这银发族向时代递交的投名状。在月嫂课程里学习婴儿抚触技法,竟发现与禅拍疗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探究小儿推拿的经络走向,也能与《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暗自契合。当催乳师的温热手掌托起新生命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学习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属权利,而是对抗生命熵增的神奇密钥。
2023 年,我潜心研习《了凡四训》,终于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并非神秘的玄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生动印证。在传统文化工作坊里,我们通过测量利他行为后的血清素水平发现:当为孤老缝制第 100 个坐垫时,多巴胺的分泌量较日常大幅提升 2.3 倍。这种用科学数据验证的古老智慧,让“放下小我”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可行的心灵指引。
在处理父母遗物时,在那褪色的病历本里发现夹着的银杏叶标本,背面是父亲颤抖的字迹:“晓燕,养老院的银杏比老家黄得晚。”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真谛——生命的丰盛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心灵觉醒的密度。
这十年,我活成了社会学家笔下的“第三龄”范本:用志愿服务重构社会连结,以持续学习重塑神经元网络,在代际互动中搭建文化桥梁。当年轻人为“三十五岁危机”而焦虑不安时,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七十岁,依然是人生的进行时。
此刻,窗外的梧桐正在春天阳光下舒展,一如十年前退休那天的模样。但我深知,深埋地下的根系早已孕育出新芽。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凋零与新生,永远在循环中走向丰盈,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