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煤矿矿井防治水防治措施

作者:煤矿安全网 2012-11-22 10:53 来源:煤矿安全网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简述

  近年来,随着立井井筒施工机械化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立井井筒施工速度得到较大提升。由于煤田开采逐步向地层深部延深,地层赋水情况越来越复杂,加上深井排水设施限制,严重制约立井井筒施工速度。井筒防治水工作不外乎强排疏干和注浆堵水两种方案。强排疏干由于受到井筒断面限制,高扬程大功率的排水设备无法使用,造成强排疏干法施工井筒困难很多。根据我处以往施工经验,探水预注浆是立井井筒防治水不可或缺的施工工作。

  我们根据郭家河矿井风井井筒设计特征及地层水赋存情况,结合我处以往施工经验,特编制防治水施工方案,以指导和方便井筒掘砌施工。

  1.2 井筒技术特征

  风井井筒技术特征见下表1-1。

  风井井筒技术特征 表1-1

第二章 井筒水文地质条件
   2.1井筒工程地质
   2.1.1区域地层
   矿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厄尔多斯盆地分区。根据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矿区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
   2.1.2井田地层
   依据钻孔揭露及地质资料,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三叠系上统铜川组(T2t),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洛河组(K1l)、上第三系(N)。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1.2.1 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
  下部灰绿~黄绿色块状~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灰色泥岩。上部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灰绿色粉砂岩、泥岩互层,向上渐以泥岩为主,夹灰黑色页岩与煤线,软体动物及蕨类植物化石。
  2.1.2.2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延安组为含煤地层。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细砂岩与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互层,中夹炭质泥岩及煤层。厚度0~94.84m(X6号孔),一般40~50m,与下伏富县组成平行不整合接触,或超覆于三叠系之上。
  2.1.2.3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
  根据岩性、岩相旋回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泥质中~粗粒砂岩夹砂质泥岩、粉细砂岩。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多带黄绿色,底部为一层灰白色含砾中粗粒砂岩或细砾岩,特征显著,比较稳定,是划分直罗组与延安组界限的标志层。上段为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细~中粒砂岩。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常见杂色泥岩夹层,偶见泥质灰岩薄层,顶部较细,颜色较深。
  2.1.2.4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
  下部为暗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各种粒级的砂岩,底部为一层厚度较大的灰紫色含砾粗砂岩及细砂岩与直罗组为界;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中~粗粒砂岩及粉红色钙质泥岩,富含钙质结核。
  2.1.2.5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
  为氧化环境下洪积相与河流相沉积。岩性为灰紫~紫红色巨厚层状粗砾岩夹砂砾岩及粗砂岩薄层或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变质岩次之,含少量石英岩与石灰岩。砾径一般5~8cm,最大50cm以上,分选差,次圆状,钙质胶结,坚硬。
  2.1.2.6白垩系下统洛河组(K1l)
  分布于宜君组两侧,为干旱氧化环境下的平原河流相沉积。岩性为棕红色中~细砂岩,夹同色砂砾岩及砾岩层。砂岩成分为石英、长石,分选较好,胶结疏松。具板状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夹暗棕红色泥岩薄层,东北部的常村河见褐黄色与淡黄色砂岩。砾岩为巨厚层状粗砾岩。砾石成分与宜君砾岩相同,砾径较大,一般5~10cm以上,分选极差,以次圆状为主,亦见次棱角~棱角状者。砾石表面因砂质泥岩充填呈紫红色,胶结疏松。
  2.1.2.7上第三系(N)
  全区广泛出露。岩性为浅棕红色亚粘土、粉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及石英小砾石、夹多层钙质结核层,底部有厚度不稳定的底砾岩沉积。区内无完整剖面,最大厚度大于150m,一般80m左右。下与各组呈不整合接触。
  2.2井筒水文地质
  本井筒共穿过3个主要含水层,分别为:
1)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宜君组砾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钻孔揭露厚度为158.49m,洛河组以中~粗砂岩为主要含水层段;宜君组以砾岩为主要含水层段。两组之间无明显隔水层,属中等富水性含水层,预计用水量163m3/h。在该段含水层中有局部胶结松散的砂岩,岩芯破碎,该含水层是井筒防治水工作之重点。
2) 侏罗系中统安定组泥岩层、直罗组砂岩、延安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钻孔揭露厚度171.6m,该段岩性以砂岩与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状产出,根据水文地质报告,该段含水层涌水量19.5 m3/h,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3)三叠系上统铜川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本次钻孔未揭露见底,岩性上部为紫色泥岩,浅紫色粉~细砂岩,灰白色细砂岩与中砂岩互层,中夹灰绿色中~粗砂岩,为微弱富水性含水层。
第三章 防治水方案
   根据《郭家河矿井风井井筒施工组织设计》和《郭家河矿井风井井筒检查孔地质报告》,我们在建设郭家河风井井筒时,立足打干井的原则,确保井筒建井及井筒建成后涌水量符合验收规范规定,特编制此防治水方案。
   3.1防治水方案
   风井井筒共穿过3个含水层,垂深95.51~425.6m,含水层累厚330.09m。根据预测计算的含水层涌水量,我们认为风井井筒施工过程前要提前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制定详细的防治水方案。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实施“截、导、排、封、挡、探、注”的综合治水方案,同时针对风井井筒通过的含水层厚度大的特点,适时进行工作面探水注浆。
   具体方案如下:
   1、侏罗系中统安定组泥岩层、直罗组砂岩、延安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三叠系上统铜川组砂岩裂隙含水层采用先探后注的方式。根据公式计算出注浆孔数,施工时,先在井筒周圈布置4个钻孔进行探水(兼注浆孔),若单孔涌水量小于2m3/h,则注浆封孔,施工井筒。若单孔水量超过2m3/h,则要严格按照布孔要求施工全部钻孔。
   2、白垩系洛河组、宜君组含水层是富水性含水层,在掘进至距该含水层10m时停止施工,进行工作面预注浆。
   3、注浆段技术方案见下表3-3。
   注浆段技术方案 表3-3

3.1.1注浆段高的确定
    工作面探水注浆分段原则:结合含水层位置、含水层顶底板岩石情况,基岩段岩芯破碎带位置以及隔水层的厚度,设计注浆段高为65m。考虑第二、三段富水性弱,该段暂不设计工作面预注浆,按“先探后掘”的原则,单孔水量超过2 m3/h,则严格按照布孔要求施工全部钻孔;单孔水量小于2 m3/h,则带水掘进。 3.1.2止浆垫铺设
    3.1.2.1止浆垫厚度计算
    本次工作面预注浆选用单液平底形混凝土止浆垫。
    利用公式计算如下:
  
   式中:B--止浆垫厚度 m
   P0--注浆终压 kg/cm2
   r--井筒荒半径
   [a]-- kg/cm2
   [a]=R/k
   K--安全系数。 K=2
  说明:1、井筒荒半径为3.7m。
      2、砼垫用C60混凝土砌旋,[a]=R/k=600×2/3÷2=200 kg/cm2
           各注浆段止浆垫厚度经计算如下表

   D--井筒净直径 D=6.5m
   E—井壁厚度 E=0.45m
   P--注浆压力 取第6段注浆压力P=9MPa
   h--球面高 h=0
  与止浆垫连接处井壁混凝土标号提高为C60,混凝土中添加高效减水剂,7天养护期的允许抗压强度为60×0.9=54MPa﹥39.6MPa,满足注浆要求。
    3.1.2.2止浆垫浇筑施工
   浇注混凝土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孔位预埋Φ127×6mm无缝钢管,上焊高压法兰,做打钻注浆孔口管。上端高出止浆垫0.5m;管壁外用16#螺纹钢筋缠绕并焊牢(见附图)。
   止浆垫混凝土采用C60砼,浇筑砼时要保持连续不得中断,工作面要分片用震捣捧震捣,同时应防止孔口管位移或偏斜,且在止浆垫上部泵位附近预留一个0.5m3的水窝,以便注浆施工时排水。
   止浆垫凝固后,要连同预埋的孔口管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试验压力要求达到设计终压,若达不到,则进行止浆垫加固注浆。
   3.1.3注浆参数设计
   3.1.3.1注浆孔布置
   工作面探水注浆设计注浆孔数利用公式如下:
   N=π(D-2A)/L=8个
   N-注浆孔数,个
   D-井筒净直径,6.5m,
   A-注浆孔与井壁距离,取0.7m,
   L-注浆孔间距,取2.0m。
   另外设计检验钻孔1个,每段共9个孔。注浆孔布置一圈,要求注浆孔与井壁距离为0.7m,注浆孔间距为2.0m,均匀布置。检验孔布置在井筒中心线位置,垂直施工。止浆垫耐压试验合格后,在注浆孔上安装高压闸阀方可钻进施工。钻注顺序为对称开孔注浆,切忌乱钻不注。
   3.1.3.2注浆压力
   考虑到改进型脲醛树脂在较低压力下即可渗入裂隙,设计初始压力为4MPa,注浆终压为P下=P上+1 MPa。各注浆段注浆终压如下表:

  3.1.4探水注浆前的准备工作

  3.1.4.1排水系统形成

  探水注浆前应形成不低于100m3/h的排水能力。井筒安装一趟Φ108mm无缝钢管作为排水管路,并进行试运转。

  排水方案及排水设备详见《郭家河矿井风井井筒施工组织设计》。

  3.1.4.2搅拌站设置

  在地面井口房一侧设置搅拌站,同时在地面挖三个池,分别存放配制的水泥浆液,化学浆液和清水。池旁边布置注浆设备和搅拌罐。

  3.1.4.3输浆管路的安装

  利用伞钻绳捆扎两路Φ25mm高压胶管,从地面输送浆液到工作面作为输浆管路,高压胶管的耐压强度不少于25MPa。

  3.1.4.4井下操作平台的搭设

  利用井筒悬挂吊盘作为打钻工作平台。在井壁的四个方位打入四根铁道锲,将四层吊盘固定在铁道锲上。工作台固定要牢固稳定。

  3.1.5钻探施工

  采用SGZ-150型液压钻机,钻杆采用Φ50×6mm地质钻杆,钻头采用Φ75mmPDC复合片无芯钻头或Φ75mm潜孔锤头成孔。

  3.1.5.1钻孔施工顺序为对称开孔。为防止钻孔偏斜,预埋孔口管时,钻孔的方位角、倾角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预埋过程中要及时准确校对。钻进时使用平顶钻头或PDC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并带同径具长度不小于3m的扶正器。

  3.1.5.2禁止弯曲钻杆下井,提高对中度,过硬岩时,不应加压过量。带阀清水钻进,地面连续供水,一旦水量变小或中断应立即停钻或提钻,检查原因,恢复正常供水后,再继续钻进。

  3.1.5.3定时检查钻具,发现不合格者应及时更换,钻具加工要规格,出刃一致,焊结实,加压、钻速适当。为防掉物入孔,钻进时孔口钻杆套厚皮胶板。

  3.1.5.4每孔终孔停钻后,应加大水量冲孔,冲孔时间一般为30min左右,直到孔内岩粉基本排除为止。

  3.1.5.5要认真做好钻进记录与钻机维修工作。

  3.1.6注浆施工

  注浆泵采用HFV-C型注浆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3.1.6.1工艺流量:单液水泥浆(化学浆)经二次搅拌—注浆泵—输浆管—控制阀—孔口管—岩层裂隙。

  3.1.6.2压水试验

  每孔终孔测水后接通输浆管路进行压水试验,压力由小到大逐步升压到最大注浆终压,测定各不同压力参数时的吸水量并绘制吸水量曲线,压水时间可为20~30分钟。并根据压水结果,确定起始浆液配比。

  3.1.6.3压力调整:注浆压力变化有时渐变,有时呈波状,调整压力应与孔内情况、浆液浓度等密切配合,当浆液浓度确定后,用人为的方法控制泵量,使压力达到终压。

  3.1.6.4浆液调整:浆液在岩层裂隙充填阶段中,如压力和进浆量稳定不变时,应逐级加大浓度,如压力上升快,进浆量很快减小,应依次降低浆液浓度,每改变一次浆液浓度可持续20分钟。

  3.1.6.5注浆结束前,应压注清水,使管路大部分浆液注入岩层裂隙中去。但要防止清水压入地层,当压清水时需及时通知井下准备闭阀泄浆,然后清洗整个注浆系统。

  3.1.6.6养护、扫孔和复注:每孔首次注浆结束后,养护2~3小时,用钻机扫孔到底,冲孔测水后进行复注。复注次数可为一至多次,复注时采用稀浆。

  3.1.7注浆结束标准

  单孔注浆结束标准: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泵量<30L/min,稳定20~30min,即可结束注浆。

  工作面探水注浆结束标准:施工最后检查孔的涌水量来计算井筒开挖的最大涌水量,若水量超过6m3/h,应补打注浆孔,继续注浆。

  注浆结束后,由技术员整理各孔钻注全部数据资料。填制绘图上报、存档。

  3.2壁后注浆

  待井筒施工结束后,为进一步减少井筒涌水量,则考虑实施下行式壁后注浆。壁后注浆以堵水为主,形成注浆帷幕,切断水源达到注浆堵水及壁后充填加固的目的。井筒无明显出水点,井筒涌水量达到验收标准,结束壁后注浆。实施壁后注浆时专门编写壁后注浆设计。

  第四章 工期和劳动组织

  4.1工期

  每段工期包括:施工前筹备(1天),止浆垫浇注养护(7天),止浆垫加固(3天),探水施工(4天),洛河组-宜君组段注浆施工(4天),合计19天。

  总工期约133天。

  4.2劳动组织

  实行钻注合一,探水人员终孔后参加注浆工作,见表如下:

  钻注劳动组织表

说明:1、井上信号把钩打点工未列入;2、施工队长未计算在内。
建议
   5.1成立郭家河风井井筒防治水领导小组,全面系统的领导指挥实施防治水工作。
   5.2施工前形成临时排水系统,并试运转,保证设备专业人员充足。
   5.3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实施“截、导、排、封、挡、探、注”的综合治水方案,同时针对风井井筒通过的含水层厚度大的特点,适时进行工作面探水注浆,每段工作面探水注浆前必须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后全体施工人员学习。
   5.4为进一步减少井筒涌水量,井筒施工到底后,考虑实施壁后注浆。
   参考文献:
   1、《郭家河矿井风井井筒施工组织设计》
   2、郭家河矿井风井检查孔资料
   附图:
   1、孔口管示意图
   2、注浆孔布置示意图
   附表:
   1、主要设备材料使用表
   2、注浆工艺示意图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