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与原则”的沉思 刘修银
"宽容与原则"的沉思
一天乘火车到南京,座在我对面的是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报纸边看边说,年轻的正在翻阅 <<红楼梦>>,他俩关于宽容与原则的对话,使我产生了兴趣.
年轻的说:您看薛宝钗多会做人 ,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能宽容以待,谁都不得罪,处处当好人,哪向您一个小小的安全员,都快退休的人了,还不知道事故圆滑,只知道得罪人.。”;老的表情严肃地说:你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宽容,象薛宝钗那种谁也不罪的处事哲学,依我看是一种是非不分,不敢坚持原则的事故,圆滑,虚伪的表现,你瞧,这报纸上登的这条安全事故,就是不敢管,怕得罪人造成的恶果.
我好奇的凑过去看报刊上的文章,报道的是某石料厂因违章爆破,造成人员伤亡的一则新闻消息.当对话出现争执时,年老的让我谈谈看法,以证实他讲的观点是正确的,于是我不加思索地说;宽容决不是你讲的事故,圆滑,纵容.......;此时,那位年轻的便感到有点孤立,沉默不语了.通过谈话交流,方知晓他们是父子俩.
虽然那次南京之行 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那一老一少关于宽容与原则的对话,总是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萦绕在耳际,每每回想起来,心灵上总是受到一次次震撼,引发起一阵阵深思.
在中华明族历史长河里,宽容作为一种美德被世人广泛传送.
"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之所以被人们广泛流传,就是因为鲍叔牙以宽容的气度和全局的眼光,力荐曾与齐桓公为敌的管仲为相,在管鲍二人的全力协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相。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搞”内耗“,宽容廉颇。因而“将相和“的故事,至今还能打动读者的心 !
大家熟悉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充分显示了宽容的原则性,马谡虽是诸葛亮的一名爱将,但违反军法,使他无法宽容,仍然挥泪斩了爱将,这使得军令更加严明。
由宽容与原则对话引发的思考,使我想到现在有些同志,当一提到”宽容“也和那位年轻人一样总是认为“不得罪人,当老好人“就是”宽容“或曰“有肚量”,由于这种对宽容的错位认识和偏狭理解,常常表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在工作上不敢抓,不敢管,对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不敢问责,不敢从严追究,就安全生产而言,为什么我们有些管理人员严不起来,细不下去,管不到位,深究其因,归根到底还是“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所致,比如对“三惯行为”熟视无睹,对“三违”现象不敢严查严究,甚至还出现纵容“三违”行为的现象。试问安全这个“天字号”工程都不能装在心上,对保护职工生命表现出如此冷漠,这能说我们的胸怀开阔么?能说是一种”宽容“的美德么?!
其实,在安全管理上,敢于严字当头,敢于严加管理,敢于严厉问责,这确实需要一种开阔的胸襟和敢于负责的精神,对“三违”不能容,对各类安全事故不能容,尤其是对自己在管理中出现的失误也坚决”不宽容“,这更需要一种境界和胆魄。如果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做到层层严管,敢抓敢管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会有坚实的保障,职工生命就能得到关爱和保护,这不是最大的善行,最大的美德,最大的宽容么?
安全生产是大善之举,严管是大爱之心,让我们在严细实的管理中共同献大爱之心,行大善之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