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我看西迁

作者:郭倩 2020-05-14 08:07 来源:煤矿安全网


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回顾交通大学西迁的历程,西迁群体的爱国热情仿佛就在眼前。

交通大学西迁之时,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完成西迁使命。在对迁校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开宗明义:“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短短数语,道出了老校长心系国家发展,为人民办好教育的真切情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庄严承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广大教职员工身上也是不胜枚举,留下许多教育后世的生动故事。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

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

交大西迁任务重,西安建校热情高,

文教适应工农业,经济建设进高潮。

1957年9月的一个早晨,陈学俊站在西安交通大学东门远眺秦岭,写下了这首《迁校有感》。这一年,他和夫人带着4个孩子乘坐第一批载有交大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临行前,他将上海的两处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38岁的他,是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这样,年近花甲的钟兆琳,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将西安交大电机系扶上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并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规模较大、设备日臻完善的高校电机系。

钟兆琳教授掷地有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支援西北每个教师都有责任。”陈大燮教授斩钉截铁:“迁校西安是政府的决定、祖国的号召,对国家工业建设是有很重大意义的,因此,我们要坚决响应这一号召。”赵富鑫教授壮怀激烈:“50多岁我还算年轻,到西北有好多事可以做啊!”

他们以自身的艰苦奋斗,表现了与党同心同德的高尚情操,共同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的精神写照,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向西,向远方。西迁过程中,最令人动容的还是交大人在迁校、建校过程中经历的那些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日子,保存的那种拼搏奋进、排除万难的劲头。

当时西安的条件十分艰苦: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嚎。冬天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当年放弃个人生活优厚待遇的教授和先生们是英雄,为交大迁校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更是英雄。”迁校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卢烈英教授说。

大学之道,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育英才。“西迁精神”最为可贵的就是体现在全体教职工身上的那种兢兢业业、工作第一的无私奉献精神。

1956年,刚到西安的教师们顾不上休息,一下火车就忙着筹备开学。9月下旬,新学期正式开始,一切却井井有条。“这就是交大人的品质,没有因迁校而延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和实验计划,堪称那个年代的一个奇迹。”陈听宽教授自豪地说。

据傅景常回忆:赵先生授课“滚瓜烂熟,无书无稿,只发讲义,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笔走龙蛇地写板书,刚写满两块黑板,即闻下课铃响,每次上课差不多都是如此,其掌控授课的时间,竟如此准确。”同时,赵先生协同著名物理学教授裘维裕、周铭进行基础物理课程的设计、教学和实验改革,为交大老传统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随着第一批西迁人润物无声的感染与影响,越来越多的交大人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步履铿锵,足音响亮。

“我们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传承西迁精神,就是要传承好这些老师的精神力量和无私奉献。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将西安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些正是我们接好接力棒,为之不断奋斗的前进动力。”蒋庄德深情说道。

传承师德,弘扬西迁,尽管1994年胡奈赛就已退休,但她现在仍然每天都到校园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上班,为青年教师搞好教学和科研

沿着“西迁精神”的传承脉络,西安交大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开拓创新之路。在新时代,西安交大正以“西迁精神”的内涵实质

2014年,西安交大正式开启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渭河之滨,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正在拔地而起,上百座塔吊,近万名建设者正在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后,这里将成为世界级科技中心,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发转换平台,也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认为,这将是交大迁校后的第二次创业。“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西安交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

如今的西安交大,不仅是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更是西部地区位居前列的科教高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场浩浩荡荡的西迁,更离不开西安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大力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让“西迁精神”永放光芒,已经内化成为西安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16字的“西迁精神”已深深厚植于百年交大的血脉之中。随着时代的变革,历久弥新,经久不绝。

 


上一篇:少年
下一篇:习惯使然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