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仅仅是写了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矿工诗而已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犹如天籁之音的旋律,在耳边久久回响,一首歌曲富有的生命力,感染力,经过半个世纪的传唱,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激荡过几代人的心声,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起歌曲的词作者姚筱舟,他,是谁呢?
1933年3月,出生于铅山县石塘镇一个“细伢子”(方言:小男孩),原名姚明星,在江西铅山中学读书的他深感自己好似一叶孤舟,“人海茫茫何处去”,因而易名筱舟。
1949年参军入伍,1954年赴朝参战,1956年参加煤矿工作,经常与矿工兄弟的摸爬滚打,老矿工高亢嘹亮的陕北调子,与煤矿工人生活、劳作的日日夜夜,让他逐步了解了矿工,爱上了矿工,这为他以后走向创作道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他歌颂生活、歌颂矿工的激情。“我认为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份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人民。”老人曾经动情地说。
他与矿工亲如兄弟,矿工把他当成了亲人,经常一起拉家常,不时的还谈起旧社会的磨难和共产党的恩情。功夫不负有心人,处处留意皆学问,他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歌谣:“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等,姚筱舟说:“矿工们都是‘口头文艺家’,故事、戏曲、顺口溜又多又精彩,我自己便陆续记录了一大本。”
就这样,看多了,听多了,记多了,就有了创造的灵感。1958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姚筱舟趴在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三首诗,其中《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雏形出稿了。1958年的一个夏夜,姚筱舟反复推敲,细细揣摩,只有第二段中“鞭子”这个词,让他想了很久。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他总觉得“三座大山”不能体现劳苦大众的苦难,他随手翻起一本小人书,看到上面有个提着鞭子打长工的胖地主,顿时来了灵感,他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于是他马上提笔改为“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
歌曲的传唱,曲作者朱践耳一直想了解从未谋面的词作者“蕉萍”到底是何方人士?1963年秋,一封书信,让小小的矿务局被“寻人启事”搞得沸沸扬扬。有人向领导“举报”,被下放到井下挖煤的姚筱舟总喜欢写写画画,时常向外投稿。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当时的姚筱舟深受“血统论”、“唯成分论”迫害,“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心里暗想“我出身不好,关系复杂,叔父和哥哥都跑去了台湾……”姚筱舟犹如惊弓之鸟,以为发表的哪首诗又闯了大祸。第二天,矿党委派人把姚筱舟找来,书记问“你是‘蕉萍’?有人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姚筱舟一想,反正知道是早晚的事,是福是祸,管他了,就点了点头。书记笑了笑说“这是好事呀,有啥不敢承认的!”,于是把朱践耳的信转到姚筱舟手中。
1997年5月9日,在老人记忆中,是最难忘的日子,时间定格在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上海电视广播大厦”4楼演播厅。应上海东方电视台之邀,他参加了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经过导演与主持人的精心安排,给姚筱舟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见到了上海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和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雷鸣般掌声和闪光灯下,三人忘情地拥抱,紧紧地握手。
如今,85岁的老人,依旧谦虚地说:“我仅仅是写了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矿工诗而已,歌曲红了不是我的功劳,我只是一个‘秃子’罢了”。“这首歌能被广大群众喜爱,得益于雷锋的抄写,朱践耳的谱曲,才旦卓玛的演唱,更是因为歌曲真实传达了新旧社会更替后新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
大型人文历史记录片《唱支山歌给党听》,已在陕西铜川首映,该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这支著名“山歌”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姚筱舟老人也被当选为铜川建市60周年百名杰出贡献人物。
岁月冉冉,时光流逝,永不褪色的是文化的传承,愿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世代相传,愿姚晓舟老人型幸福健康度过晚年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