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峰:浅谈人才的标准问题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曾有人把人才的标准分为德、才、气、识四个方面。德,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做事能力;气,应理解为一个人的气量和胸怀;识,是指一个人对新事物质的认识能力和识别能力。除此之外,个人觉得还有三点,也应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学习、交流、创新,也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一个不爱“学习”、不善“沟通”、不会“创新”之人,他的能力也应该是有限的。
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加强学习是提升境界修养的阶梯,要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文化修养、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工业时代,读十几年书,才能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辈子学习,否则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过去基层干部往往给人“大老粗”的印象,就像《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的常林,一张口粗话连篇,但往往显得质朴实在。然而,在高等教育平民化的今天,对管技人员的文化修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否适应这种要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课题。“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书,能培养人高尚的品质、坚毅的品格、超凡的气度和专一的精神,特别是面对世界知识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淮北矿业各个矿井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的今天,每个人都将遇到“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熟悉、操作、维护这些“新武器”,需要每名管技人员和操作人员不断地学习、摸索,否则就会影响矿井建设,就会影响淮北矿业发展步伐。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要进就得靠奋发,靠新本领;要提高本领,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要像著名主持人杨澜那样,即使在主持生涯最辉煌的时候仍然选择去读书,去充电,以“金风未动蝉先觉”的敏锐,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悟他人所未悟,行他人所未行。因此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恪守职业操守,勤奋学习,开拓创新,用持续的学习能力增长知识才干,用新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企业进步发展,把矿井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要有善于交流的能力。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却并不以为这是多大的缺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通过言语谈吐可以把个人才华充分地表露出来,也可以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动听,使别人也能乐意地接受,使对方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你,并且信任你,这样对方才敢托付给你重任。一个人才如果只会死干事而不善言辞、笨嘴笨舌的,是不利于做好本职工作的。不管你生性是多么的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如果你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仍旧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日常交往中,会说话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引人入胜;嘴笨口拙者即使讲的内容非常好,听起来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工作中一些好的建议,沟通能力强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却屡屡碰壁;只有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才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更加团结,使陌生的人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矛盾,因此,若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
三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人才定义中“创造性”指的就是创新能力,当今社会,许多人是把知识当做存款,只见他不停地学,但难见他用,可惜了。也有人学了一辈子,到老了,变成一个大百科,大辞典。但就是没有见他在世界上留点什么新东西。这类人学的再好,也只是书呆子,特别是现在,你拼了命记得多少知识,能比得过一台电脑吗?所以不管是古时候,还是现在,我们的人才标准上都少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就是创新能力。在我看来,一个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其它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英雄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被学历、出身、工作经历而捆绑死。寒家白屋、市井村夫都可能是奇人异士,就像网上经常报道一些工人、农民在家造飞机、造坦克,而且屡屡成功,这说明现在只要你不断钻研,不断创新,都有可能是某方面的人才。企业对人才的评判最有发言权,用投入产出比、优秀的工作业绩,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这就是市场竞争机制中的“赛马”形式,在统一的规则下,哪匹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所以说,通过市场机制“赛”出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真价实”。
所以,你是人才,那么就要有坚持学习的毅力、善于交流的能力,勇于创新的魄力,用自己的知识做出点新东西出来,让社会、让单位因为你的知识和能力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