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矿顶板事故多发与预防的探讨
随着煤矿整顿的不断深入,煤矿瓦斯、透水等恶性事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我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平稳,总体向好。但全市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33仍远远高于全国0.34的水平,事故仍然呈多发的态势。从近两年发生的事故来看: 2011年,全市共发生事故18起,死亡19人,其中:顶板事故13起、死亡14人,死亡人数占73.68%,运输事故3起死亡3人,占15.8%,其它事故2起,死亡2人,占10.5%;2012年共发生事故10起,顶板事故7起,死亡7人,死亡人数占70%,运输事故2起,死亡2人,死亡人数占20%,机电事故1起,死亡1人,占10%,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顶板事故已成为我市当前煤矿事故多发、频发的事故类别。如何减少事故发生,降低百万吨死亡率,防范顶板事故已成当务之急。从上述顶板事故后的调查结果看,事故性质全部属于责任事故,下面就顶板事故的原因和防范作一些探讨。
一、顶板事故多发的部位、工序及原因分析
一是掘进工作面。目前我市的井巷掘进绝大多数还是以钻爆技术为主要施工工艺,爆破后,原有的应力平衡被破坏,在新的应力平衡没有形成之前,就是最容易发生顶板冒落的时期,特别是在顶板有节理、裂隙发育的时候,顶板冒落,已是很常见不鲜的事情了。
二是巷道维护。原有的巷道由于没有支护、支护强度不够、支护材料的有效支护时间低于巷道使用年限,巷道水沟不畅或支护方式不当等原因,都会导致使用巷道提前进入维修期,工人在维修工程中,受工艺、能力、安全意识及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顶板冒落、片帮、支柱倾倒扎人等情况。
三是采煤工作面回柱。目前,我市煤矿大多采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也有少部分煤矿采用条带充填法管理采空区顶板,工作面支护绝大多数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作业空间,回柱工艺大多数采用回柱器回柱,但不管哪种方式管理采空区顶板,作业空间与采空区的交接部分,无疑是工作面顶板压力最大的地方,特别是回柱的时候,站位错误、回柱操作不当、没有预先加固支护等,都很容易造成顶板非控制性冒落、支柱倾倒、冒落体下滑等伤人情况。
四是采煤工作面的上、下两个端头。全市煤矿的采煤工作面基本采用的都是规范的“U”型布置,上、下两个端口,既要安设采煤机的机头、机尾,又是与上下巷道形成“丁”字形的交叉口、暴露空间最大的区域,也就是事故高发的部位。
五是采煤工作面缺柱或顶板破碎地段没有加强支护。顶板缺柱时易造成顶板应力集中,导致垮塌、冒落,顶板节理、裂隙有发育的地段,因其整体性被破坏,极易在支柱的空隙间发生冒落。
六是掘进工作面开口处。其一是在原形成巷道的基础上,新增加暴露空间,破坏了原有的应力平衡,易造成应力集中的现象,因而也就容易出现顶帮冒落,如伤人就是事故了;其二是开口处顶板支护有一定困难,往往是推进一段再支护,在这个空挡期间发生冒顶。
一是制度意识不强。煤矿井下的很多作业环节,都编制有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对工人的作业工序、作业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工人在作业过程中,不把规程、措施当回事,往往按自己的经验或方便性来干工作而留下隐患,二是安全责任意识淡漠。目前,大多数煤矿对职工的报酬都是采用计件的形式进行核算,在操作人员心目中已成为硬道理,有关安全环节的工作往往就放在了第二的位置,以致随意的一看、一查就完事了,众所周知,缺乏责任感的工作,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三是安全警惕性不高。一方面是对顶板随意一看了事,没有进行认真的敲帮问顶检查;另一方面,认为开初检查了,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就不再进行检查;三方面就是不管支护到不到位,粗约一看,认为没有问题,就不管了;四方面就是发现了问题,不及时处理,想到就很短时间的事,以为不会出问题,冒险作业。四是对顶板的观察不够仔细,当有裂隙、层理出现时缺少观察时间,忙于处理问题或认识不到位,不进行处理,留下安全隐患。
一是煤矿业主认识不到位,对管理层缺乏必要的要求和监督、督促,导致管理团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资源是业主的、企业是职工的”的理念没有形成,在工作中缺乏主人翁意识,表现出不多管、不敢管、不斗硬,导致规程、制度有名无实;三是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重视不够,认为是虚的东西,不干、不抓,导致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长期停止不前,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体制推进缓慢,基层基础脆弱的局面无大的改变。四是技术力量薄弱,不注重对顶帮支护的研究、分析和探索,一种方法管一片、管一生,不管效果好不好,坏了再维修,人为的增加安全风险。
四、防范措施简析
业主或实际控制人(以下统称业主)层面。一是业主的认识要到位,俗话说: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窝,业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他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包括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安全文化发展的好和差,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二是业主要在抓制度逗硬方面起起带头作用,凡是业主要亲自开展监督工作的企业,其职工面貌、安全意识、职工队伍的稳定性、违章次数,全年受伤人数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起色,反之,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一只松散型的管理团队,制度的落实就差。三是要把“资源是业主的、企业是职工的”这一理念灌输给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解决他们工作不主动、不到位、不愿逗硬、不互保的现象
企业管理层面。一是提高认识,以制度的贯彻落实为抓手,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让职工在好的安全文化的氛围中工作,其安全意识、安全素质自然提高就快。二是要积极探索工资体制与安全生产的内在联系,制定合理的工资体制,从现实上让职工克服侥幸、麻痹大意的思想和行为。三是要牢固树立本质安全的理念,从设备设施、工艺、工程质量上入手,首先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
政府层面。一是要积极推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体制机制建设,让更多的人进入该行业,解决目前人才队伍严重短缺的现象。二是要建立对包括业主在内的煤矿管理人员的考评考核机制,对不具备基本工作能力的人员,实行退出或则令换岗工作。三是取消一些不切实际的中介培训,编制以事故案例为主的煤矿职工教育培训教材、影视资料,开展对职工的全员培训,让职工听得懂、看得懂,才能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