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陈景胜:“志愿者”你的名字叫奉献

作者:陈景胜 2014-08-11 21:54 来源:煤矿安全网

“志愿者”你的名字叫奉献

陈景胜

昨晚,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看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事迹。今天写一篇讴歌、赞颂志愿者的文章,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灾难无情人有情。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志愿者,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汇成一条关爱和奉献的河流,流淌在破碎的废墟上。地震重灾区只要走路能到达的地方,就不断有志愿者进入。他们走过陡峭的山路,穿过危险的塌方体,乘车、骑行、徒步进入重灾区,走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有来自昆明的大学生,有昭通来的中学生,还有正在大理旅行的驴友,还有外地的志愿者。志愿者当中,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年仅15岁。据统计,截至8日中午12点,云南鲁甸地震受灾区各乡镇已有超过5000名志愿者在默默地做着服务。

在鲁甸,志愿者是抗震救灾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统一的制服和标志,但在废墟上,在公路旁,在医院里,在任何与灾民有关的地方,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没有完全统一的指挥,但都在埋头默默做着相同的事情——帮助灾民。昭通的山,那是连绵横亘,沟壑纵横。鲁甸灾区的志愿者,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每天行色匆匆,他们的任务,有的是运送物资给养,有的是采集灾民信息,有的是转运伤员,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字——走。路不通,开着“11号”去,是两条腿的形象表达。走,披星戴月。走,精疲力竭。高强度的志愿服务,让很多志愿者都感冒了。

当时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物资全靠志愿者用肩一点一点地背进灾区,志愿者成为了到达光明村的第一批救援力量。志愿者执行任务,基本上一天要走40多公里,还是山地马拉松。一路上,看到抛锚的车辆,他们过去帮忙推一下;看到负重的老乡,他们过去帮忙扶一把。一头一身都是泥水,等会晒晒又都干了。青年志愿者,他们帮助政府搬运赈灾物资、清理废墟、搭建帐篷、看护儿童,身影无处不在……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骨干力量。鲁甸县火德红乡有这样一支青年创业商会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地震发生后4小时,阮俊东和来自大理、昆明、贵州、广西的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们就聚到一起,共同报名当了志愿者。这是一个意气风发、“不怕苦、不怕累”的团队。每天,灾区都传播着志愿者的动人故事,面对他们,每个记者都会痛感自己表达能力的贫乏。志愿者自带干粮、蔬菜;他们有的还带来了急用的药品,免费发给灾民……目前云南鲁甸地震灾区还需要心理抚慰等方面的志愿者,有意者可进入云南青年志愿者网站报名。志愿者并不是为了换取荣誉,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英雄主义,而是淡泊名利、大爱无疆的自觉追求,它足以构成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篇章的灿烂一页,而在灾难中成长并成熟起来的志愿者,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

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大型活动,就必然有志愿者。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伴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而诞生的。1993年12月,团中央组织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志愿者”,你们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服务着、奉献着。志愿者精神永存!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