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80人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作者:煤矿安全网 2013-03-18 10:09 来源:煤矿安全网

  目录

  一、 意义 2

  二、 设计标准 2

  三、 设计要求 3

  四、 避难硐室设计 4

  1、 硐室结构规划 4

  2、 防爆密闭系统设计 5

  3、 正压喷淋系统设计 5

  4、 供氧系统设计 6

  5、 制冷除湿系统设计 7

  6、 空气净化系统设计 9

  7、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10

  8、通讯照明系统设计 10

  9、生存保障系统设计 11

  五、 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及人工培训 12

  1 日常管理 12

  2 日常维护 12

  六、 培训、施工及售后服务 13

  1 培训计划 13

  2 施工计划 14

  3售后服务 14

  一、 意义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通知》)关于“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以下简称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的要求,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南京韩威南冷制冷有限公司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发展理念,依托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与多所高校、煤矿专业设计院的强强联合,为矿井提供提供合格可靠的避险系统,可有效降低事故危害程度、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快完善井下避险措施,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生命保障,全面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

  井下避难硐室是当矿井发生灾害,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而设立的防暴密闭场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二、 设计标准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2)GB 50416-2007《煤矿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4)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6)《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7)《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8)《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9)《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10)《矿山救护规程》;

  (11)GB 50415-2007《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

  三、 设计要求

  矿井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建设完善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并符合“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序”的要求。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在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紧急避险系统应与矿井安全(瓦斯)监测监控、井下作业人员管理、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有机联系,形成井下整体安全避险系统。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对紧急避险设施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应能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新鲜空气。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紧急避险设施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按要求设计8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

  设计参数如下表所示:

 

序号

技术名称

技术参数

1

额定人数:

80人

2

额定防护时间:

≥96h

3

防爆门抗冲击力:

>0.3MPa

4

压风供气压力:

0.2~0.7 MPa

5

硐室内O2浓度:

18.5%~23%

6

硐室内CO2浓度:

≤1%

7

硐室内CO浓度:

<24PPm

8

体感温度:

≤35℃

9

净面积

过渡室

≥8m2

生存室

≥1m2/人

  四、 避难硐室设计

  1、 硐室结构规划

  避难硐室位置在避灾路线上,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为了日常维护的方便性以及避险人员的快速进入硐室,避难硐室两端均设计为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第一道门为防爆密闭门,第二道门为密闭门。防护密闭们上设观察窗,门墙上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手动阀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其中过渡室内设置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生存室内设置制冷净化一体机、食品、饮水、座椅、监控装置、矿灯、隔绝式自救器以及急救助所需要医疗设备和应急维修工具箱、灭火工具等。

  避难硐室应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顶板和墙壁的颜色宜为浅色。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硐室采用二次支护方式:本避难硐室断面均为拱形,支护采用锚网喷200mm,锚杆顶板采用φ18×2400mm,侧帮采用φ18×1800mm,卫生间、制冷硐室顶板、侧帮均采用φ18×1800mm,间排距800mm,全断面挂网;铺底混凝土,等级为C30,顶底板混凝土中均加入防水剂;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m。硐室内预留保护管均为镀锌管;进水、排水、压风、电缆保护管应距避难硐室入口处20m外开始埋入管沟,埋设深度不低于200mm。密闭门处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浇注,混凝土等级为C35,配筋为环筋及竖筋各四排,钢筋采用φ12mm螺纹钢。防护密闭门墙周围进行掏槽,掏槽深度为500mm。

  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80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1.0m²,过渡室的净面积不小于8.0㎡的使用面积计算:

  S生 =1.0×80=80(㎡)

  S过=8.0㎡

  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实际宽度为4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4m,生存室的容量的备用系数为1.2,计算其长度:

  a生=80×1.2÷4=24(取32m);

  考虑到座椅及其它设备占用的空间,初步设计为32m;

  a过=8÷4=2m(取3m);

  a= a生+2 a过=38(m)

  据永久避难硐室施工需要,在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4m,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4m时,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32m,硐室总长度不得小于38m可满足要求。

  2、 防爆密闭系统设计

  避难硐室两端均设计为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外侧第一道门为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爆密闭门;防护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门体要求能抵御瞬时1200℃高温、≥0.3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

  第二道门为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门体要求能够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 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

  两道密闭门墙体同样要求能抵御瞬时1200℃高温、≥0.3MPA的爆炸冲击波。防爆门暂定为宽0.9m,高1.8m,抗冲击波不低于0.3MPa

  硐室应具有足够的气密性。在500Pa压力下,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50Pa/h。硐室内气压应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500)Pa,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3、 正压喷淋系统设计

  为最大限度的减少遇险人员进入硐室时外部的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采取以下措施

  ① 空气幕及喷淋系统

  在过渡硐室内设置置空气幕及喷淋系统,阻隔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和吹扫避险人员身上的气源由过渡硐室的压缩空气或压风管路提供,由阀进行切换,优先使用压风管路。

  ② 正压维持系统

  正压维持系统是基于硐室气密性的基础上,对硐室内相对于硐室外气压的要求。为了保障避难矿工生命安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Pa的正压状态。

  ③ 压缩空气量计算

  a喷淋装置流量不小于4000L/min,运行时间不低于2min/组,喷淋气体速度不小于5m/s。人员分三组进入硐室,则喷淋所需风量为15m3。

  B维持正压的空气量:硐室泄压速率按最大值350Pa考虑,硐室的长度为32m,宽度为4m,净高为3.5m,则体积为448 m3。在防护时间内所需空气量约为150 m3

  C喷淋+维持正压的空气量计算为:考虑到空气幕的用气量以及一定的工程裕量,安全系数取1.5;压缩空气标准80L规格气瓶充装压力为12MPa,含空气9.6m3,则需25.8瓶,为便于布置设置80L压缩空气28瓶。

  4、 供氧系统设计

  4.1 压风供氧系统

  永久避难硐室内设三级供氧方式:压风供氧、压缩供氧、自救器供氧方式。通过安全技术分析、永久避难硐室的压风供氧是通过与矿井压风管路实现的。即供风系统将压风管路从避难硐室出入口前20m埋入底板下送入到永久避难硐室内。在避难硐室内部布置成弥散式布气系统,最后通过设在密闭门墙体上单向排风排出硐室外部,实现避难硐室内的空气循环,保证整个避难硐室内始终保持不低于100Pa的正压,并通过单向排风管路上的控制阀门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和有害气体的排除,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

  4.2 自备氧供氧系统

  矿井灾害发生时,考虑到压风系统遭到破坏,应在硐室内设计自备氧供氧系统。自备氧系统供氧量在不依赖于压风供氧和自救器逃生供氧保障的情况下,应满足硐室内额定遇险人员不低于96h生存所需,且有不低于1.2倍的安全系数。

  鉴于避难硐室内部空间相比较大,且考虑到过氧化钠药板制氧虽在产生氧气的同时去除了舱内人员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但却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反应热量,增加了硐室制冷除湿系统的压力, 因此硐室自备氧采用廉价、安全且操作方便的压缩氧供氧。

  按照《暂行规定》供氧量不低于0.5升/分钟·人的要求80人96h供需氧气322.56Kg。按20%工程余量,硐室需氧量为387.07Kg。避难硐室使用高压氧气罐内的氧气通过一定速率的氧气释放来达到人体供氧。

  某型高压氧气瓶容积为0.08m³,瓶内压力为12MPa,可充入氧气量为9.6m³,总计氧气质量为13.44Kg。

  根据高压氧气瓶使用规定,保证瓶内最低压力不低于0.5MPa,其氧气利用率为96.2%,每瓶可利用氧气为13.44×96.2%=12.93Kg。则需要29.9瓶氧气罐,保证余量硐室内配备32瓶氧气瓶。同时使用隔绝式氧气自救器。

  表2 硐室内氧气用量表

 

人数(人)

人均需氧量(L/min)

总需氧量(Kg)

设计配量(Kg)

氧气瓶含氧量(Kg)

氧气瓶个数(瓶)

80

0.5

387.07

430.08

13.44

32

  避难硐室内配备96台ZY45型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工程裕量1.2,其可满足人体不低于45分钟时间内氧气需求。自救器可在满足舱内人员外出时需求,也可在舱内出现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下满足舱内人员的供氧需求。

  5、 制冷除湿系统设计

  制冷除湿系统设计包括避难硐室热负荷计算、制冷方案选择、制冷系统设计及制冷除湿试验等部分,按流程图1所示进行。

图1 制冷除湿设计流程

  5.1硐室热负荷计算

  计算已知条件如下:生存硐室长32m,宽4m,高3.5m。岩体为砂岩,其导热系数为1.745W/m.k,密度为2400kg/m3,比热为506J/Kg.K。岩体温度为25℃。此外,人体体表散失的热量可分为显热和潜热两部分。当环境温度较高,靠显热交换不足以维持人体热平衡时,皮肤主动排汗增加的蒸发潜热是人体在热环境条件下的主要散热途径。避难硐室内人员避险时大多时间处于静坐状态,发热量为100W。

  硐室温度设计为25度,其它负荷为600W,经计算得硐室热负荷值:3000W。

  5.2制冷方式选择

  目前适用于避难硐室的制冷方式主要有蓄冰制冷、蓄电制冷和高压气源制冷等,高压气源主要有氟利昂、二氧化碳和氨等。不同制冷方式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制冷方式优缺点对比

 

制冷方式

优点

缺点

蓄冰制冷

制冷性能稳定且无活动部件;占用舱体空间较小;能够为舱内提供水源补给;初期投资较低。

制冰装置故障率较高;长期使用维护成本高。

蓄电制冷

温湿度可控性较高;制冷装置较为成熟;运行故障率低且维护成本低。

防爆蓄电池成本较高;制冷性能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氟利昂

制冷性能稳定且可控;设备维护成本低;系统运行压力低;制冷剂充装密度较高,舱体空间占用相对较小。

制冷剂成本较高;巷道温度较高时直接排放的制冷剂高温易分解;R22等制冷剂会造成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极高。

二氧化碳

 

制冷性能稳定且可控;设备维护成本低;制冷剂价格低廉且绿色环保;利用其高压势能,为舱内提供动力保障;直接排放的CO2可以扑灭明火。

系统运行压力高;充装密度较低,占用空间大。

氨气

制冷性能稳定且可控;设备维护成本低;单位体积制冷量极大;舱体空间占用小;系统运行压力低。

氨气有毒且气味刺激性大;氨气可燃,直接排放危险性高。

  综合各方式优缺点,选择二氧化碳制冷作为避难硐室的制冷方式,对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进行研究及设计。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可分为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两大类。闭式系统是指二氧化碳依次流经压缩机、冷凝器、节流机构及蒸发器这四大部件,再回到压缩机的循环系统;开式系统直接通过节流机构将二氧化碳节流成中压低温的液体,再进入蒸发器蒸发制冷,最终排放于环境的制冷系统。开式系统主要应用在无电力供应的制冷环境中。

  5.3制冷剂用量计算

  二氧化碳制冷工质单位制冷量为195kJ/kg,CO2气瓶内最终压力为5bar,避难硐室选用CO2气瓶容积80L,充装CO2质量为48Kg,则CO2计算为:

  3000W/1000x3600x96/195=5316.9kg。

  则硐室内所需的CO2气瓶为5316.9/48=110.8.按裕量20%计算,则需132.9瓶。为了便于布置实际配置136瓶

  6、 空气净化系统设计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规定:避难硐室内部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

  避难硐室内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除去井下人员进入硐室时从外界带入部分的有毒有害气体(CO、CH4等);另一方面,人体在密闭环境中自身也会代谢产生CO、CO2、H2S等有害气体,若不对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必将对额定防护时间内在救生舱内生存的舱内人员健康产生影响。

  6.1 一氧化碳净化

  由于人体会代谢微量CO,因此需要将人体代谢的CO去除,以保证硐室内的CO浓度在安全值以下。避难硐室内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及其配套脱硫剂催化氧化CO,该试剂使用周期长、对挥发性有机物及湿度等气体的抗干扰能力强。

  一氧化碳的去除过程是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催化氧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吸收或吸附过程,所以并不涉及药品多少的问题,只需要非常少的催化剂即可。我们所使用的霍加拉特剂是比较常用的一氧化碳低温氧化剂,只要满足他的催化条件,它是不会失效的。因此,药盒内只需有适量的催化剂,空气净化装置就可以有效的催化氧化避难硐室的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气体。

  6.2 二氧化碳净化

  对于避难硐室等密闭空间而言,由于人体活动会产生热量,需要设置制冷系统获得适宜人体生存的温度环境,通常要求温度控制20~35℃,湿度控制在RH40~80%。在救生条件下使用时,由于采用的是无外源制冷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制冷剂。因此要求监控、气体净化等系统的附加载荷尽可能的小,尽管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产生一定量的氧气,可减少对压缩氧气量的需求,然而其化学反应热是钠石灰的3倍,给制冷系统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热负荷。因此,选择钠石灰净化吸收CO2。

  人体在静坐时CO2呼出量为13L/h.人,则80人96h呼出的CO2总量:

  13x80x96=99840L

  钠石灰吸收CO2量为120L/kg,设计余量为20%则需配置钠石灰量为

  99840/200x1.2=1000kg 考虑到CO催化作用,硐室配置纳石灰为1050kg。

  制冷净化一体机的处理CO2速率大于0.5L/min.人

  6.3 甲烷净化

  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是利用木炭、竹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作为原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料进行破碎、过筛、催化剂活化、漂洗、烘干和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造而成。由于活性炭是一种很细小的炭粒,而且炭粒中还有更细小的孔——毛细管,毛细管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气体(杂质)碰到毛细管被吸附,因此可起到净化作用。

  避难硐室内甲烷的主要来源是在发生瓦斯爆炸或突出时,逃生人员进入硐室时可能带入舱内,在室内维持正压且舱门处设有气幕的情况下,其浓度一般不会太高,当在特殊情况下由于某些不可预期的原因导致甲烷浓度超过了要求值时,可通过空气置换的方法降低甲烷浓度直到符合要求。

  活性炭配置量为15kg。

  7、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紧急避难硐室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不低于100Pa的正压状态。

  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货监测仪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氧气、甲烷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和监测。

  8、通讯照明系统设计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有线电话,宜设无线电话、应急广播和应急通讯,并应有正常通讯中断时的联络方式。

  为确保个紧急避险设施内的正常供电,对避难硐室内供电系统方案设计如下:

  根据矿巷道工程布置井底永久避难硐室设置在主井巷道和回风大巷附近,考虑避难硐室内照明电源,监控电源及其他电源,根据避难硐室的设施位置,设计在井底中央配电所两电源低压侧各新增一台低爆开关做为避难硐室电源控制开关。在避难硐室两侧出入口出分别敷设一趟电缆,通过预埋管进入避难硐室,实现避难硐室内部双电源双回路供电。在避难硐室内巷道顶板安装8盏照明灯,同事安装1台ZBZ—4.0型照明综保控制照明,并在避难硐室内配备不少于额定人数25%的一体式矿灯20盏。

  9、生存保障系统设计

  紧急避险设施内安而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饮用水不少于1.5升/天.人食品配置

  V2=A.t.B2=80×(96/24)×5000×1.2=1920000(KJ)

  式中:V2------需供给的食品发热量,KJ:

  B2------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KJ/d.人

  ① 饮用水配置

  V1=V.t.B1=80×(96/24)×1.5×1.2=576(L)

  V1----需供给的饮水量,L;

  A------永久避难硐室安80人计算,人

  t--------安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计算,天;

  B-------饮用水不少于1.5L/d. 人

  设计选用配饰0.5L的瓶装矿泉水,24瓶/件,

  576÷0.5L÷24=48(件)

  共需配备48件瓶装矿泉水,满足需要。

  ② 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的选用

  设计配置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为免水打包式,共配置3座。

  ③ 消防器材

  生存室内配备8L干粉灭火器6个.

  ④ 工具箱

  生存室内配备2只工具箱,内备维护硐室的常用工具。

  ⑤ 救护器材

  a、急救箱:

  设计配备2只,内备绷带、纱布、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剪刀、血压计、注射器等急救必须的药品和器械。

  b、器材类

  设计配备2副担架、2张简易病床

  ⑥ 其他类

  设计配备8根联络绳、2台MZS-30型自动苏生器,40箱式椅、2个铁皮柜子。

  五、 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及人工培训

  1 日常管理

  1.1施工方案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应专门设计并编制施工方案,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施工;竣工后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通风、安全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1.2专人管理

  矿井应建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按相关规定对其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调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施完好可靠。

  1.3安全标志管理

  紧急避险系统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2 日常维护

  2.1 检查支护

  每周需检查紧急避险系统硐室的支护,保证支护牢固,可靠。

  2.2检查供气性能

  每周必须检查紧急避险系统内压风供气性能。

  检测压风供气装置的完好性,压风压力和压风供气量应符合压风自救供气系统要求。

  2.3 检查传感器

  每周检查传感器的完好性。

  2.4 检查电气设备

  每周需检查电气设备(直变器、矿用真空馈电开关,照明电源装置)的完好性,检查供电系统是否供电。应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仪器仪表完好性以及是否能正常运行。

  2.5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每隔半年要检查氧气瓶压力、更换CO2吸收剂;每隔3年要对氧气瓶进行水压试验。

  2.6油水分离器过滤芯

  油水分离器过滤芯每月更换一次,如发现过滤后气体有异味,应提前更换。

  2.7 生存物品检查

  紧急避险系统配备的食品、水和急救药品应在有效期内,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

  六、 培训、施工及售后服务

  1 培训计划

  紧急避险系统建成后,由我公司负责组织对所有矿井的入井人员进行紧急避险系统的使用培训,并每年组织一次避难硐室使用演练,确保每位入井员工都能正确使用紧急避险系统及其配套设施。

  保证维护人员能独立对本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客户的需要,我公司将客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达到全面理解系统的功能和相关技术、并且可以独立进行安装配置、日常使用维护、一般故障诊断和修复等工作目的。

  1.1培训对象

  所有入井人员都必须进行避难硐室使用的培训,同时还应对紧急避险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培训。

  1.2培训内容

  紧急避险系统的组成、功能、使用方法、日常维护、逃生知识、应急演练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1.3培训方式

  课堂讲解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并现场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1.4培训安排

  使系统管理人员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原理有充分的了解,理解设计意图和思想;学习管理规范和维护体系。系统维护人员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原理、操作和故障排除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本系统的设计图纸和方案,能够了解各种设备的性能参数,掌握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培训地点有用户指定,建议在设备现场进行。

  2 施工计划

 

项目

序号

技术服务内容

派出人员构成

计划人/日数

地点

1

到货协助验收

技术服务工程师

1名/1天

到货现场

2

井下设备安装

技术服务工程师

1名/15天

安装现场

3

调试

技术服务工程师

1名/2天

安装现场

4

试运行

技术服务工程师

1名/2天

使用现场

5

正常运行

技术服务工程师

1名/1天

使用现场

6

定期回访

技术服务工程师

1名/根据需要

使用现场

  3售后服务

  南京韩威南冷制冷集团有限公司可为用户提供完善的避难逃生系列装备及成套解决方案,并提供井下安装技术指导和产品使用培训;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有专人负责售后服务工作,一般性故障,收到用户函电8小时内将及时答复,如遇用户不能排除的故障,将及时派人赶赴现场服务。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